病理学园地
您的位置:首页 > 执业医师考试 > 理论要点 > 神经病学

理论要点之神经病学:帕金森病

帕金森病(PD)又名震颤麻痹,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,以黑质多巴胺(DA)能神经元变性和形成路易小体为特征。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、运动迟缓、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为主要表现。

一、生化变化

1.黑质-纹状体通路:黑质致密部DA能神经元从血流摄入左旋酪氨酸,在细胞内酪氨酸羟化酶(TH)作用下转化为左旋多巴(L-Dopa),再经过多巴脱羧酶(DDC)作用转化为多巴胺(DA)。 DA通过黑质-纹状体束作用于壳核和尾状核突触后神经元。释放的DA最后被神经元内单胺氧化酶(MAO)和胶质细胞内的儿茶酚-氧位-甲基转移酶(COMT)分解成高香草酸(HVA)而代谢。

2.DA和乙酰胆碱(ACh):PD患者由于黑质DA能神经元变性丢失,TH和DDC减少,使纹状体内DA含量显著降低,DA与ACh之间的平衡被打破,造成ACh系统功能相对亢进,因此产生肌张力增高、动作减少等运动症状。

3.基底节中其他递质或神经肽,如去甲肾上腺素(NE)、5-羟色胺(5-HT)、P物质(SP)、脑啡肽(ENK)、生长抑素(SS)在PD亦有改变。

二、临床表现

PD多于60岁以后发病,起病隐袭,缓慢发展,逐渐加剧。主要表现有:

1.震颤

常为首发症状,多由一侧上肢远端(手指)开始,逐渐累及同侧下肢、扩展到对侧肢体,下颌、口唇、舌及头部通常最后受累。典型表现是静止性震颤,拇指与屈曲的示指间呈“搓丸样”动作,安静或休息时出现或明显,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,紧张时加剧,入睡后消失。少数患者,尤其是70岁以上发病者可不出现震颤。部分患者可合并姿势性震颤。

2.肌强直

表现为屈肌和伸肌同时受累,被动运动关节时始终保持增高的阻力,类似弯曲软铅管的感觉,故称“铅管样强直”;部分患者因伴有震颤,检查时可感到在均匀的阻力中出现断续停顿,如同转动齿轮感,称为“齿轮样强直”。与锥体束损害出现的“折刀样强直”不同。四肢、躯干、颈部肌强直可使患者出现特殊的屈曲体姿,表现为头部前倾,躯干俯屈,上肢肘关节屈曲,腕关节伸直,前臂内收,下肢之髋及膝关节均略为弯曲。

3.运动迟缓

表现为随意动作减少,包括始动困难和运动迟缓;面部表情肌活动减少,常常双眼凝视,瞬目减少,呈现“面具脸”;手指作精细动作如扣钮、系鞋带等困难;书写时字越写越小,呈现“写字过小征”。

4.姿势步态异常

站立时呈屈曲体姿,走路时启动困难,呈小步态,步伐逐渐变小变慢,迈步后即以极小的步伐向前冲去,越走越快,不能及时停步或转弯,称“慌张步态”,上肢的前后摆动减少或完全消失。

5.其他症状

自主神经症状较普遍,如皮脂腺分泌亢进所致之脂颜,汗腺分泌亢进之多汗,消化道蠕动障碍引起的顽固性便秘,交感神经功能障碍所致的直立性低血压等。精神症状如认知功能减退、抑郁和视幻觉等,但常不严重。

  三、诊断与鉴别诊断

1.依据发病年龄、典型的临床表现及进行性的病程,诊断并不困难。

2.鉴别诊断

主要与药物、毒素、脑血管病变、脑炎、外伤等,以及其他神经变性疾病所致的帕金森综合征相鉴别。

(1)继发性PD:有明确病因可寻,如感染、药物、中毒、动脉硬化和外伤等。如脑炎后帕金森综合征;药物或中毒性帕金森综合征:神经安定剂(酚噻嗪类及丁酰苯类),一氧化碳、MPTP、锰尘中毒;动脉硬化性帕金森综合征。

(2)抑郁症:不具有PD的肌强直和震颤,抗抑郁剂治疗有效,可资鉴别。

(3)特发性震颤:震颤以姿势性或运动性为特征,发病年龄早,饮酒或用普萘洛尔后震颤可显著减轻,无肌强直和运动迟缓,1/3患者有家族史。

(4)伴发帕金森表现的其他神经变性疾病:如弥散性路易体病、肝豆状核变性、亨廷顿舞蹈病、多系统萎缩(纹状体黑质变性、Shy-Drager综合征、橄榄脑桥小脑萎缩)、进行性核上性麻痹、皮质基底节变性等,各自有临床和影像学特征。

帕金森病病人之特殊姿势:

头部前倾,躯干俯屈,肘关节屈曲,前臂内收,双手置于躯干前方,下肢之髋及膝关节 略为弯曲

帕金森病病人手部特殊姿势

帕金森病病人典型的面具脸

四、治疗原则

1.药物治疗

是目前治疗PD的主要方法,其目的是恢复纹状体DA和ACh两大递质系统的平衡,包括应用抗胆碱能药和多种改善DA递质功能药物;应遵循的原则是:从小剂量开始,缓慢递增,尽量以较小剂量取得较满意疗效。

(1)抗胆碱能药物:对震颤和强直有一定效果,但对运动迟缓疗效较差,适用于震颤突出且年龄较轻的患者。常用药物为安坦,但青光眼及前列腺肥大患者禁用,老年患者慎用。

(2)金刚烷胺:可促进DA在神经末梢的释放。对少动、强直、震颤均有轻度改善作用,早期患者可单独或与安坦合用。

(3)多巴制剂(替代疗法):常用左旋多巴与外周多巴脱羧酶抑制剂(芳香族氨基酸脱羧酶抑制剂)的复合制剂(如美多巴、息宁),以减少左旋多巴在外周的降解,提高疗效,减少副作用。

(4)DA受体激动剂:直接激动突触后多巴胺受体。常用药物有:溴隐亭、培高利特、泰舒达缓释片、阿朴吗啡。

(5)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:能阻止DA降解成HVA,增加脑内DA含量。如丙炔苯丙胺。

(6)儿茶酚-氧位-甲基转移酶(COMT)抑制剂:增加L-Dopa进脑内的量,阻止DA降解,使脑内DA含量增加。

2.外科治疗

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有苍白球、丘脑毁损术和深部脑刺激术(DBS)。适应证是药物治疗失效、不能耐受或出现运动障碍(异动症)的患者。对年龄较轻,症状以震颤、强直为主且偏于一侧者效果较好,但术后仍需应用药物治疗。

3.细胞移植及基因治疗

目前尚在动物实验阶段,还不能临床应用。

4.康复治疗

对患者进行语言、进食、行走和日常生活的训练。


纠错留言 | 网站导航 | 站内搜索 | 关于我们 | 联系站长
Copyright©2006-2025 病理学园地*Pathology Information Web