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理学园地
您的位置:首页 > 理论资料 > 病理生理学

水肿

组织间隙或体腔内过量的体液潴留称为水肿(edema),然而通常所说水肿指组织间隙内的体液增多,体腔内体液增多则称积水(hydrops)。

水肿分类:局部性、全身性;肾性、心性、肝性、营养不良性、过敏性;皮下水肿、肺水肿、脑水肿;显性水肿、隐性水肿。

第一节 水肿发生的机制(重点)

一、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-组织液的生成大于回流

1、影响因素:

1.1、平均有效流体静压=毛细血管平均血压-组织间液的流体静压,促使毛细血管内的液体向组织间滤出。

1.2、有效胶体渗透压=血浆胶体渗透压-组织间液的胶体渗透压,促使组织间液向毛细血管回流。

1.3、平均实际滤过压=有效流体静压-有效胶体渗透压,生理情况下,此值约为20mmHg,但不引起水肿,因为淋巴回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。

2、原因:

2.1、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力压升高:右心衰的全身性水肿、左心衰的肺水肿、静脉血栓的局部水肿等。

2.2、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: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取决于血浆白蛋白,低蛋白血症如:肝硬化、恶性肿瘤等。

2.3、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:感染、烧伤、冻伤、变态反应等,血管内蛋白滤出,有效胶体渗透压↓。

2.4、淋巴液回流受阻:如丝虫病引起的下肢和阴囊的慢性水肿,称为象皮肿。

二、机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-钠水潴留

正常人体水和钠的摄入与排出的动态平衡主要是在神经--体液的调节下通过肾的滤过和重吸收功能来调节的。当肾功能紊乱时,水钠在体内潴留,造成细胞外液总量增多。过多的组织间液不能清除而积聚到一定程度时,就出现水肿。

1、肾小球滤过率下降

1.1、广泛肾小球病变 如急性和慢性肾小球肾炎,有效滤过面积减少,滤过率下降。

1.2、肾血流量减少 如充血性心力衰竭,肝硬变腹水形成和肾病综合征等,由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,肾血流量亦随之减少,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。

2、肾小管重吸收增强

2.1、醛固酮增多 醛固酮能促进肾远曲小管对钠的重吸收。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时,常引起醛固酮增多,同时激活了肾素-血管紧张素系统,使血管紧张素Ⅰ和Ⅱ增多,后两者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,使之分泌醛固酮增多。

2.2、抗利尿激素增多 抗利尿激素(ADH)有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作用。当有效循环血量或心排血量下降时,加上激活了肾素-血管紧张素系统,均可导致下丘脑-神经垂体分泌和释放ADH增多。

2.3、利钠激素(心房肽)分泌减少 当血容量或有效循环血量下降时,可引起利钠激素减少。此激素有抑制近曲小管重吸收钠的作用,故当利钠激素分泌减少时就有利于醛固酮发挥潴钠作用,而致水肿发生。

2.4、肾内血流重新分布 如心力衰竭时有效循环血量下降,则皮质肾单位的血管收缩,较大量的血液流向重吸收钠水较强的髓旁肾单位。当出现这种肾血流重新分布时,就可能有较多的钠水被重吸收,造成水钠潴留。

2.5、滤过分数增高 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比值的百分数称为滤过分数。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时(如充血性心力衰竭、肾病综合征等),可反射性地引起肾血管收缩,而出球小动脉收缩更明显,使肾小球滤过压增高,滤过率相对增加,则滤过分数增高,使无蛋白滤液由肾小球滤出相对增多。因此,近曲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血液中的血浆蛋白浓度相对增高,而管周毛细血管内因血流量减少而使流体静压又下降,从而促进了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而致水钠潴留。

第二节 水肿的病变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

一、水肿的病变特点

脏器体积增大,重量增加,肿胀发亮,颜色苍白,弹性下降。

凹陷性水肿:皮下水肿时,用手指按压后凹陷不能立即恢复。

隐性水肿:发生在凹陷性水肿之前,水肿液与胶体网状物呈凝胶态结合,指压呈非凹陷性水肿。

二、水肿对机体的影响

1、有利:防御意义(稀释毒素等);安全阀。

2、不利:影响组织细胞代谢;引起重要器官功能障碍(急性喉头水肿、脑水肿)。

第三节 常见水肿及发生机制

一、心性水肿

左心衰竭主要引起肺水肿,右心衰竭则引起全身水肿,习惯上又称心性水肿。心性水肿最早出现在身体的下垂部位。
心性水肿发生的机制:

1. 心输出量减少

①肾血流量减少,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使原尿生成减少。②肾血流减少通过肾素-血管紧张素系统作用使醛固酮分泌增多,肾远曲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加强。③通过血容量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。④利钠激素和心房肽分泌减少。⑤肾血流重新分布和滤过分数增加,使肾小管对钠水重吸收增加。上述原因均引起水钠潴留。

2. 静脉回流障碍

心力衰竭时,心收缩力减弱致排血量减少,静脉回流受阻,再加之钠水潴留使血容量增多等作用,均使静脉压升高,后者又引起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和淋巴回流受阻,引起组织水肿。心力衰竭患者由于胃肠道淤血和肝淤血,使蛋白质摄入减少、消化吸收障碍和血浆白蛋白合成减少,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,进一步加重水肿

二、肾性水肿

最早出现在组织疏松的部位。

肾炎性水肿:肾小球滤过率降低。

肾病性水肿:主要为血浆蛋白丢失和钠水潴留。

三、肺水肿

肺间质有过量液体积聚和(或)溢入肺泡腔内,称为肺水肿。

1. 肺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

2. 肺泡壁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

3.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

四、肝性水肿

表现为腹水。

肝静脉回流受阻使肝淋巴液生成增多

门静脉高压使肠淋巴液生成增多

肝硬化:合成白蛋白减少;肝灭活ALD、ADH降低。

五、脑水肿

脑组织含水量过多引起脑体积增大、重量增加,称为脑水肿。脑水肿可分为三类:

1. 血管源性脑水肿

见于脑外伤、肿瘤、出血、梗死、化脓性脑膜炎及铅中毒性脑病等。发病机制是脑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,含蛋白的液体进入脑组织间隙所致。特点是脑白质的细胞间隙有大量液体积聚,灰质无此变化,主要出现血管和神经元周围胶质成分的肿胀。

2. 细胞中毒性脑水肿

主要原因有脑严重缺氧、中毒、感染、急性低钠血症(水中毒)等。其发病机制是由于上述原因使ATP生成减少,使细胞膜钠泵功能障碍,细胞内钠离子增多,水分进入细胞,造成过量钠水在脑细胞内积聚。这类脑水肿特点是脑神经细胞、神经胶质细胞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内液含量增多。

脑水肿时,脑体积和重量增大,脑回宽而扁平,脑沟变窄。由于脑体积增大,而颅腔又不能扩张,因此临床上常有颅内压增高综合征出现,如剧烈头痛、呕吐、血压升高、视神经乳头水肿、意识障碍等,严重时可出现脑疝。

3. 脑积水

脑脊液循环障碍可引起脑室积水。当肿瘤、炎症或胶质细胞增生堵塞了导水管或脑室孔道时,脑脊液在脑室内积聚,可引起脑室扩张和相应脑室周围白质的间质性水肿。脑组织可受压而萎缩变薄。


纠错留言 | 网站导航 | 站内搜索 | 关于我们 | 联系站长
Copyright©2006-2025 病理学园地*Pathology Information Web