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理学园地
您的位置:首页 > 理论资料

胆道、胆囊疾病-胆管炎、胆囊炎、胆石症、胆囊及肝外胆管肿瘤

胆管炎和胆囊炎

胆道炎症以胆管炎症为主者称胆管炎(cholangitis),以胆囊炎症为主者称胆囊炎(cholecystitis)。两者常同时发生,其病因、发病机制以及病理变化大致相同,多是在胆汁淤积的基础上继发细菌(主要为大肠杆菌、副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等)感染所致。细菌可经淋巴道或血道到达胆道,也可从肠道经十二指肠乳头逆行进入胆道。在我国以后者更为常见。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。

1.急性胆管炎和胆囊炎 主要表现为急性化脓性炎症。肉眼观胆囊肿大、表面血管扩张充血,浆膜面有灰白或灰黄*色的脓性渗出物覆盖,腔内可有结石。镜下见粘膜充血水肿,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弥漫浸润,粘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,形成糜烂或溃疡。

2.慢性胆管炎和胆囊炎 多由急性者反复发作迁延而来。肉眼见胆囊壁增厚纤维化,腔内有结石,粘膜皱襞变平坦。镜下见粘膜变薄,腺体萎缩减少,各层组织中均有慢性炎细胞浸润并伴有明显纤维化。

慢性胆囊炎、胆固醇结石
慢性胆囊炎、胆固醇结石

胆石症

在胆道系统中,胆汁的某些成分(胆色素、胆固醇、粘液物质及钙等)可以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析出、凝集而形成结石。发生于各级胆管内的结石称胆管结石,发生于胆囊内的结石称胆囊结石,二者统称胆石症(cholelithiasis)。多见于50岁以后。影响胆石形成的基本因素有:胆汁理化状态的改变、胆汁淤滞、感染等三种。常为二种以上因素联合致病。按胆石组成成分可将胆石分为色素性胆石、胆固醇性胆石和混合石三种基本类型。我国以色素性胆石多见。胆固醇性胆石多见于西方国家。

胆囊和肝外胆管肿瘤

胆囊和肝外胆管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、胆囊癌、肝外胆管癌及其他恶性肿瘤。

(一)肝外胆管癌(carcinoma of the extrahepatic bile ducts)

肝外胆管癌可发生于胆管的任何部位,但最常见于总胆管远段或左右肝管汇合部。溃疡性结肠炎、胆总管囊肿、结石及慢性华枝睾吸虫感染等为高危因素。临床多见于老年男性,常以右上腹疼痛和黄疸为特征。肉眼观肿瘤较小,呈绒毛状、结节状及弥漫浸润型。镜下绝大多数为腺癌。预后较差,常早期就发生肝门淋巴结转移。

(二)胆囊癌(carcinoma of the gallbladder)

胆囊癌少见,但预后较差,5年生存率仅3%。男女之比为1:2。胆石症和慢性胆囊炎为胆囊癌的重要危险因素。好发于胆囊颈部。90%的组织学类型为分化较高的腺癌。肉眼观胆囊癌多呈弥漫浸润性生长,使囊壁增厚,变硬,灰白色,砂粒样。粘膜无明显肿块,与慢性炎症或瘢痕不易区别。有时呈息肉状生长,基底部较宽。胆囊底及邻近肝组织内常有转移灶形成。除转移至邻近器官如十二指肠、结肠和胃外,还可发生胆囊管、局部淋巴结及小网膜淋巴结的转移。血行转移少见。


纠错留言 | 网站导航 | 站内搜索 | 关于我们 | 联系站长
Copyright©2006-2025 病理学园地*Pathology Information Web