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理学园地
您的位置:首页 > 考研试题 > 病理学

细菌性痢疾、梅毒、艾滋病(AIDS)

细菌性痢疾
  多发于儿童的一种常见肠道传染病,痢疾杆菌引起,累及结肠为主,夏秋季多见。
  痢疾杆菌主要有四种类型:福氏菌、鲍氏菌及宋内氏菌、志贺氏菌,均产生内毒素。其中以志贺氏菌毒性最强,还可产生外毒素,但我国常见的是福氏菌。
  1病理变化病变部位主要发生于大肠,尤以乙状结肠和直肠为重。严重病例,回肠下段以后的肠段均受累。
  2类型
  (1)急性细菌性痢疾:病变发生在肠道,过程可以总结如下:起初呈急性卡他性炎→假膜性炎→溃疡形成→愈合形成浅表瘢痕。卡他性炎症主要表现为粘液分泌亢进,粘膜充血及炎性细胞的浸润。假膜性炎粘膜表层坏死,以及大量纤维素渗出,渗出的纤维素与炎性细胞、细菌一起形成假膜。此为本病特征性病变,假膜首先出现于粘膜皱襞顶部,呈糠皮状,后期可融合成片。愈合期形成的浅表瘢痕一般不引起梗阻。
  (2)慢性菌痢: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。多从急性菌痢转变而来。其中福氏菌感染的患者转为慢性者较多。病变反复发作,溃疡底部可有肉芽组织和瘢痕形成,可造成肠腔狭窄。慢性患者常为传染源。
  (3)中毒性菌痢:是细菌性痢疾最严重的类型。可引起中毒性休克。特点:①多见于2~7岁儿童;②由毒力低的痢疾杆菌引起;③肠道病变轻;④起病急骤,有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。
  3临床表现
  毒血症可引起发热、头痛和乏力、白细胞增多。肠痉挛可有腹痛、腹泻症状。炎症刺激直肠壁,可有里急后重和排便频繁,大便初为粘液便,然后可转为粘液脓血便,偶尔排出假膜。严重者可有电解质紊乱或休克。
梅毒
  梅毒是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性传播性疾病,经性器官感染。
  基本病变为灶性闭塞性动脉炎及小血管周围炎和类结核性肉芽肿。因肉芽肿较硬故称为树胶肿,可发生在任何器官。
  分期一期梅毒表现为性器官粘膜有水泡,破溃形成溃疡,称为硬下疳;二期是血行播散,引起全身广泛皮肤粘膜红疹、斑丘疹和全身非特异性淋巴结肿大;树胶肿见于梅毒第三期,常造成梅毒性主动脉炎,最终导致主动脉瓣的关闭不全。
艾滋病(AIDS)
  1概念
 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,由HIV感染引起。本病的特征为严重的T细胞免疫缺陷,伴机会感染和恶性肿瘤。
  2传播途径
  (1)性接触传染,最为常见;
  (2)血行传染;
  (3)母婴垂直传播。
  3发病机制
  HIV选择性地侵犯TH细胞,通过与CD4+分子结合进入TH细胞,并在其中复制、繁殖,破坏TH细胞。TH细胞是调节整个免疫系统的枢纽细胞,它的大量破坏引起机体免疫力的下降而导致发病。
  4病理变化
  (1)免疫学损害的形态学改变;
  (2)感染,常是混合性机会感染;
  (3)肿瘤,最常见是Kaposi肉瘤和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。
  5分期
  (1)潜伏期:无临床表现,血中可检得抗HIV抗体、病理变化轻微,不明显。
  (2)AIDS相关综合征(ARC):病人有发热、淋巴结肿大、腹泻及血清Ig增高等现象,病理变化表现为淋巴组织增生,淋巴结肿大。

  (3)显性AIDS病期:出现多种机会感染及恶性肿瘤。如肺的卡氏肺囊虫感染、消化道的隐孢子虫感染、Kaposi肉瘤等。

纠错留言 | 网站导航 | 站内搜索 | 关于我们 | 联系站长
Copyright©2006-2025 病理学园地*Pathology Information Web